中国粮食信息网

浅谈“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浅谈“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四史”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当前“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度低、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四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使“四史”教育真正体现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共产党历来秉承着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习总书记也曾多次指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强“四史”教育,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更是贯彻党的理论体系创新的基石。“四史”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渗透,体现了三个内部逻辑:清晰的规则逻辑、激励担当的方法逻辑、立德树人的价值观逻辑。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互融合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四史”教育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往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式进行教育,例如:结合思政课堂、历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党员教育等,这些教学模式为“四史”教育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内涵,而且使其内容结构更加完善。“四史”教育能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史学明理、史学立意,从而实现以史育人的教学目标。“四史”教育政治属性鲜明,要做到政治理论的统一,就需要将政治、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我国高校学生能客观的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

任何自信的来源都是坚实而有力的。在理论层面上,“四个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从现实意义上讲,“四史”教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中国党的一百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历程和所获得的成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四个信心的根本原因。

“四史”教育中包含着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四史”的教育是巩固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而历史观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观出发、史论结合,既是历史学科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准则,又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历史叙述与剖析的作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地相融合。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结合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析重点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环节,推动“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分析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对“四史”的主要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答,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更加准确。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及有效途径

(一)基本原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党史为重点及坚持历史观视角。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把党史教育作为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四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习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议上,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共产党人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本途径”,并特别强调“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对历史名人的历史价值评估。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我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设置有选择的必修课,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四史”教育中都要选修一科,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四史”教育系列的选修课,使其体系更加健全。“四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体系较为完善的课程。措施如下:

第一,围绕先进行专题策划。以主线为核心,专题既是“四史”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又是实施“四史”教育选修课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将“四史”教育的内涵与专题有机结合起来,并密切结合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理论成果(包括心理谱系)来进行“四史”教育的选修课,使其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有效的整合。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四史”选修课程并非是专业历史学课程,非学科的学科发展历程,非思政课课程的重复与简化。正确的教学观念是以“四史”教育为思政内容的补充,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补充上,应妥善解决思政课和“四史”教育两门课程的发展问题。

第三,要结合实际热点问题开展特色研究。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开设“四史”教育线上选修课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根据地狱特征进行主题系列的创作与实地的实践,形成素材,使课堂教学和实地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四史”的选修课程是以思政学为基本课程,而“四史”则是其课程的延伸。教师要清楚思政必修课要具备基础性、均衡性,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四史”的选修课应该更注重多元化与扩张性,二者相互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

加强历史与理论的联系,增强问题的认识。历史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能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应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增加理论的吸引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思想。例如:教师可以引用经典的故事或历史文献辅助教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问题的认识。选择历史文献的依据是否能够对相关理论进行证明,以回答学生对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质疑。要把问题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习,并且从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和问题的角度,向学生提问,最后再指导学生在知识、价值、能力等方面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以改革开放史为例,将“四史”教育为载体,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情势与政策”课程中,根据其课程性质、定位和特点,对“四史”教育在“情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四史”教育在“情势与政策”课程中要注重历史厚重感,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历史规律,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其次,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历史观的教育,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情势与政策”课程主要讲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局势与政策四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趋势,认识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坚定的信念。“情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层次多、难度大、内容更新迅速等特点,因此要求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总之,要将“四史”教育与“情势与政策”课程相结合,就必须突出政治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以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议

(一)“四史”教学的综合利用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内容、价值培养、道德建设等几个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史”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课程相互脱离的问题。根据“四史”教育对思政五大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整合,改革整体课程结构,并在“四史”教育中对课程的职责与任务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保将“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远发展。比如,将《中国近代历纲要》这门学科列为“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四史”教育中,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主干课程。运用唯物史观及借史鉴今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激励与指导。将“德育与法治”课程当作“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红色故事的教育,让抽象的精神通过生动的叙述,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渗透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起着巨大促进作用。从体制上讲,高校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四史”的教学模式。例如,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其它高校专家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实践进行探讨。在实际教学中,要突破学科障碍,组织五个学科的老师进行联合备课,并针对五个学科的不同特征,对“四史”的具体教育工作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以防止二者之间的重叠和矛盾,从而实现“四史”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四史”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四史”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理解“四史”教育的主线,使中国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大力推进“四史”选修课的教学工作。选择课程能够填补“四史”教育衔接方面的缺陷,并在现有的教学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学生对“四史”教育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解。各高校要组织“四史”讲师队伍,在学校开展讲座和培训的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四史”教育的宣传,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学校“四史”的了解和掌握。“四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工作,同时是进行“四史”教育的主要途径。将“四史”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历史脉络、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四史”的研读中树立正确的理想及价值观,成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作者: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吴小刚)

标签: